Saturday, September 18, 2010

从“木桌检查站”到亚洲最大的旅检口岸

在海关系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中国海关的改革,开始于旅检制度改革;旅检制度改革,起步于深圳海关的前身九龙海关;而九龙海关的改革,则发轫于罗湖桥边。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罗湖海关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、参与者和实践者。

深圳口岸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之一,与香港一河之隔、一桥相连,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,旅检、货监、查私等海关系统的工作向来倍受重视。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,罗湖海关人从没有停止过改革创新的步伐。

当年,罗湖口岸的任务主要是旅检,即面向港澳同胞及外国人士的旅客行李检查,行李携带的物品随着年代的变迁,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国内物质非常短缺,入境的港澳同胞为接济内地亲友,常携带些米面、生油、压缩糕点,甚至晒干了的饭团。随着经济好转,携带的食品多为罐头、奶粉、鱼干和高级糖果;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,带的多是衣服、布料、手表;进入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以后,就几乎全是家用电器了。

1952年,九龙海关首次在罗湖设立监管站,为了便于核查来往旅客,关员们就在罗湖铁路边支张桌子办公。由于没有正式的办公楼,他们就长期在车站铁路边“现场办公”。无论天气是酷暑还是暴雨,同志们都坚守在各自的岗位,每回下班后换下海关制服,常常都能拧出水来。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,在大量涌入的回国旅客中,也夹杂着一些敌特分子,在国际形势最复杂的时候,罗湖监管站的同志们不止一次从旅客行李中检出炸弹、手雷等危险品。一次,一名值勤关员从旅客行李包里发现了炸弹,他二话没说立即抱着炸弹跳出窗外,一路狂奔到罗湖山脚下扔弃掉。事后,同事们才知道他扔掉的是一枚定时炸弹,只要稍有迟缓后果将不堪设想。

几年后,九龙海关在罗湖车站建起了一排带有中国特色的“木板房”,60年代又改建成一栋两层高的水泥办公楼,海关罗湖监管站才算有了自己的“家”。直到80年代中期,现在的罗湖联检大楼建设竣工,罗湖海关也于1986年正式挂牌成立。此时距新中国九龙海关设立罗湖监管站,已经过去了34年。

改革开放前的每年春节,罗湖口岸前人山人海,旅客们怨声载道,当时还编了句俏皮话:“深圳深圳,一过关心就震”。海关也要大费周章地抽调全关关员,包括连关员家属都动员起来,加入其中,通宵达旦地验放回乡旅客,往往一天要查验1万多人次、2万多件行李。那时候,每天天蒙蒙亮就有专人拿大喇叭在海关宿舍门口喊“够钟了!起床了”。一听到喇叭声,大伙儿全一股脑爬起来,女同志抱着睡意朦胧的孩子就往托儿所送,然后跑步到查验站上班,谈何容易!

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后,面临改革的冲击波,海关变革也首当其冲。在罗湖桥头,深港两地交往日益频繁,罗湖口岸出入境人员也迅速增加,为此,罗湖海关首先拉开了旅检改革的序幕。

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,罗湖海关为了适应新形势,对“人人过筛”的旧查验模式进行改革,将旅客自行申报与海关随机抽检相结合,开始了中国海关有效监管与通关便利相结合的有益尝试。1980年,“应税通道”与“免税通道”在罗湖海关应运而生。与此同时,罗湖海关启用X光机检查行李,告别了中国海关几十年的“纯手工”操作历史。而到1986年,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,在“旅客填报、海关抽验”基础上,尝试针对应税和免税的“红色通道”和“绿色通道”,并在入境港澳旅客查验现场试行,随后扩大到所有旅检现场,验放速度大大加快。

到了90年代,旅客流量日趋增大,而行李却日趋简单。针对这一情况,海关实行“放开一般、突出重点”的大通道隐蔽式监管。1992年,罗湖海关又在“绿色通道”实行开放式重点查验,随后推广的行李扫描器则大大提高了重点检查的效率,既实施了有效监管,也为打击走私违法活动铺平了道路,同时旅客的过关环境也变得更为宽松和方便。

2000年,罗湖海关率先引入了风险管理理念,引起了全国海关旅检系统的注意。经过到粤、沪、京等多个海关“取经”,罗湖海关将改革的突破口定位在信息化管理上。旅检查验从当年“人人过筛,件件开包”的方式,到如今风险管理、常规监管、机动查验、技术监控的“四位一体”模式,期间通关效率和监管效能的大幅提升,足以折射出深圳海关30年来建设发展的巨变。而这个当时在铁轨边木桌上办公的“临时检查站”今天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旅检口岸。2007年,罗湖海关共监管进出境旅客9503万人次,日均监管进出境旅客26万人次,占了深圳关区同类监管任务的半壁江山。

改革开放30年,罗湖海关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一起成长,风雨兼程,历经磨砺,见证辉煌,为特区的改革深入、经济腾飞,以及内港经贸的交流,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(孙翔 王尧)

改革开放之初,罗湖口岸行李众多等待过关检查的旅客

50年代罗湖海关老关员在木板房里进行海关检查

上世纪50年代的海关旅检大厅

80年代九龙海关的罗湖检查楼

90年代春节人满为患的罗湖口岸

现在的罗湖口岸现场

No comments: